宝宝发烧咳嗽一定要“扎手指、捅嗓子”吗?
发布时间:2023-12-26 15:46:40
来源:本网

  冬季气温骤降,各种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猖獗,宝宝“中招”,家长心急如焚。

  去到医院,医生一句“验个血吧”是小朋友们最害怕听到的,久久不断的哭声代表着他们的反抗,家长听的也扎心,心里质疑“简简单单的发烧咳嗽,直接开点药就可以了,为什么每次来医院都要扎手指验血呢?”

  发烧咳嗽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吃药呢?

  不少家长认为,发烧咳嗽就是感冒的症状,吃点药就能好,医生开那么多检查可能就是想挣钱。

  其实“直接开药”是以前医疗卫生条件不好时的做法,那个时候医疗卫生圈流行着“抗生素”一类的法宝(常用的头孢类、阿奇霉素类、青霉素类),对于发烧咳嗽,不管是何种感染,都会用抗生素,家长们也把抗生素当成救命稻草。

  而目前“发烧咳嗽”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会让医生深感头疼,发烧咳嗽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发生时比如细菌感染(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麻疹、风疹),支原体感染等会有的症状。实际上大部分的发烧咳嗽常见于病毒感染,幸运的是一般的病毒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病毒是可以自愈的。

  但如果在病毒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不仅达不到治病的目的,还会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失调。由于抗生素不会识别哪些细菌是有益,哪些是有害菌,所以抗生素被称为“盲人杀手”。一旦人体的菌群失调,就可能导致其他有害菌的侵入,造成“二次感染”。

  发烧咳嗽时“扎手指”是必要的吗?

  如果是发烧咳嗽后初次去医院,医生基本会开具验血相关的(血常规+CRP)检查,用于观察感染、贫血与筛查自身血液病等情况。医生会根据血常规中可以反映感染的指标如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以及CRP来辅助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CRP又称C反应蛋白,它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以辅助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性感染,当存在细菌性感染时,CRP会比较白细胞更早升高。

  在很多家长的意识里,白细胞总数升高就是存在感染,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升高表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升高代表病毒感染。其实这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当机体存在其他疾病比如非感染性的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炎,一些肿瘤、药物、甚至运动)都可能导致这些指标的非特异性升高。

  此外,不少研究证实了单独应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RP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不特异。

  血常规不能“具体”诊断感染,为什么还要“扎手指”呢?

  随着现代化检测和自动化的发展,目前血常规检测都是通过仪器完成,检测速度非常快,感染的程度以及其它疾病大多能及时通过血常规发现。

  血常规的主要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的计数或百分比(五分类法),这些指标在改变时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比如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或缺乏可能会导致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严重感染,这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都有很大的意义。

  对于感冒发烧来说,患儿出现发热等症状的24小时后,血常规检查才能反映出来,所以就算家长们再焦急,最好等到发热12小时后再给孩子查血,如果特焦虑,可以在发烧早期根据自家小孩年龄、症状适当性做一些病原学检测。

  发烧咳嗽时为什么需要“捅嗓子”?

  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不可能仅仅根据一张血常规单来判断孩子是否细菌感染,比如最近频繁发生的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往往会引起类似的临床症状,但血常规报告却难以具体体现上述病原体的感染,它们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在感染早期,临床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年龄、症状、近期的流行病学情况,做一些快速的病原学检测,有利于及时有效的对病原体种类进行监测,观察病情,指导用药。

  目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已开展的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包括:肺炎支原体抗体、甲乙流抗原、新冠抗原、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新冠核酸检测、人鼻病毒、博卡病毒、H1N1病毒、呼吸道六项病原体核酸检测(甲乙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1型)等。

  最后,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测都是很常见的医学检查,尽管发烧咳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普通感冒,但为了确保宝宝能有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康复速度,快乐成长,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上述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问题、监测感染程度、检测并发症或了解患儿的免疫系统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烧咳嗽状持续或加重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供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向琪 钟小媚

  发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健康宣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