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级研究平台

省市级研究平台

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省市级科研平台


  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已优化整合市二医院多项创新资源,统筹创新平台建设,以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中心,以临床生物样本库建设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纽带,依托深圳市卫生系统各医疗机构包括市二医院基础研究特色和临床优势,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真正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构建从实验室到病床双向快速通道,把基础研究所获的知识和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力争在重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上取得新突破,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现已建立多个科研平台在观澜银星智界实验室入驻并正常运转,其中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市三名工程等多个重点科研平台。

载体平台.png

部分科研平台简介

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为整个重大疾病研究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的背景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1年建立深圳市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工程实验室,并于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蔡志明教授,实验室主要进行临床需求导向的靶向性转化研究。实验室建设完成后,推动本院牵头联合国内外数十家医院发起“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基因组计划”,旨在全方位解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机制。实验室共发表SCI论文250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SCI论文21篇;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项。

医学合成生物学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于2015年6月成立,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蔡志明教授。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针对恶性肿瘤,研究细菌基因工程识别技术、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抗原偶联免疫激动剂技术和人源化Fzd7单抗研究。实验室旨在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攻克膀胱癌,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实验室研发场地面积3500平方米,设备总值4500万元,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包括美国三院院士1人,美国加州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香港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14人,留学归国人员11人。实验室共发表SCI论文237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份以上SCI论文21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项;获得多项各级科技奖项。

广东省运动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运动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运动损伤诊疗研究中心,是依托深圳市“三名工程”团队——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构建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ElectroForce 3510型高精度生物材料试验机(BOSE美国)、Tekscan压力传感分析系统(Tekscan美国)、KT2000膝关节测量仪(MED metric公司,美国)、Biodex等速肌力训练系统(美国)及库卡生物力学机械臂等系列研究设备。研究方向包括:1.肌肉骨骼运动系统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2.软骨组织工程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开发与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转化研究;3.生物材料研发与应用,如3D打印新型多孔生物支架的研发;4.数字骨科与智能设备开发;5. 多学科临床研究:如影像学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等。工程技术中心自成立四年以来。发表 50 多篇学术论文(SCI论文28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8项(其中PCT专利2项)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和深圳市科技进步奖等4项,2019 年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运动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的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工程研究中心。

深圳市基因重编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癌症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峻的背景下,依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卫人研究团队申请成立“深圳基因重编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研发面积700平方米,拥有662万元研究设备,投入近32名专职工作人员。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提高BCG在膀胱肿瘤的原位灌注治疗效果研究;2)细胞重编程及编辑新型使能技术开发;3)T细胞功能重编程及功能可调性在杀伤肿瘤细胞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4)测序指导的个体化精准用药;5)肿瘤特异性新抗原筛选及精准免疫细胞治疗研究。实验室目前已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3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立项13项;发表SCI论文2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1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奖(贰等奖)、1项广东省医学科技奖(壹等奖)、实验室成员刘宇辰获1项深圳市青年科技奖。实验室成立后,利用现有优越的基础条件,以“临床需求驱动”的科学研究为导向,进一步利用医学重编程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来开发针对癌症治疗的高效重组微生物和特异性肿瘤T细胞,并逐步形成一系列针对各种癌症的治疗方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当前的重要社会难题,努力开展癌症治疗的新思路、新技术,并最终形成新方案以服务于癌症的临床治疗。

深圳市驯化器官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且并发症严重,常规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或同种移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而异种移植技术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现状。为此,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南京医科大学戴一凡教授驯化器官团队,开展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团队带头人戴一凡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享有盛誉的异种器官供体研究专家,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肝移植之父”、匹兹堡大学斯塔泽器官移植研究所的斯塔泽教授,主要从事转基因大动物和异种移植方面的研究。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敲除诱发超急性排斥反应的αGal基因的克隆猪,工作发表在Nature Biotech (封面)和Science。现任江苏省异种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两次进入《Discovery》全球前100项重大科学新闻(第36名和38名)。

  团队核心成员David KC Cooper(美国)是匹兹堡大学Starzl器官移植中心教授,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国际异种移植协会荣誉会员(迄今全球仅6人入选),曾任国际异种移植协会主席,曾任Xenotransplantation杂志主编,胰岛、肾等多项器官移植世界记录保持者,异种胰岛移植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Lancet、Nat Med、Am J Transplant等期刊发表论文及专著600余篇,获得美国等多国专利13项。

  团队成员率先利用表达人补体抑制因子CD46基因猪开展胰岛移植,稳定糖尿病猴的血糖超过1年,且只使用1-2个免疫抑制剂,创国际领先记录。团队获得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国内首个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完成世界首例转基因巴马猪到食蟹猴的胰岛移植;完成深圳首例、华南第二例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研发世界首个人工智能胰岛移植预测系统;主办2016年国际BT领袖峰会-异种器官移植“卷土重来”和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培养我市医疗系统第一位省杰青;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42篇。

广东省泌尿生殖肿瘤系统与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泌尿生殖肿瘤系统与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由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依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旨在通过构建中国人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患者样本及临床资料库,建立进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和支撑体系,利用前沿多组学研究技术,开展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原发、复发、转移机制及其早期诊断的基础研究;同时结合合成生物学最新技术,开展肿瘤靶向识别及治疗的载体设计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以实现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实验室主任蔡志明教授为中国首个肿瘤合成生物学973首席科学家。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81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60名(包括博士后20人);教授或研究员10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15名;临床研究人员6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9名,具有硕士学位12人,具有学士学位8人,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16名。目前,实验室已培养广东省杰青3人,青年科学家奖2人,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2人。重点实验室使用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动物房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实验室拥仪器设备275台(套),总值近3000万元,其中十万以上设备64台(套),总值2200万元。此外,三年内计划购置8000万元的大型设备。国家973项目1项,973子课题1项;863课题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省市科研项7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过亿元。

  已发表相关SCI论文153篇,包括 Nature Genetics论文3篇,Nature Biotechnology论文1篇,Nature Methods论文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1篇,Cell论文1篇,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论文1篇,Cell Research论文1篇,European Journal of Urology 论文3篇。已申请专利58项,获授权专利1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深圳市泌尿生殖肿瘤系统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泌尿生殖肿瘤系统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由深圳市科创委批准建设,依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实验室旨在围绕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通过整合样本资源、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并应用前沿科学技术以取得具原创性、前瞻性、突破性研究成果。建立一支从事泌尿生殖肿瘤基础研究的、具有世界视野的科研团队立组建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在项目设计、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培养出一批能独立进行泌尿生殖肿瘤研究的中青年科研人才。实验室位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银华大厦第七、八两层,总建筑面积近 2000平方米。实验室新购买了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普通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超低温冰箱、半干转仪等仪器设备,原值近780万元。实验室固定人员25人,专职研究人员15名,临床研究人员9人。2012年7 月到2014年12月期间,已引进骨干研究人员1名,培养博士后3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名。实验室已获各级课题立项23项,包括973课题1项,973课题三级子课题1 项,863课题1项,国际合作科技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厅级课题8项。总经费为2655万。在包括Nature Genetics、European 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8篇,其中与泌尿生殖肿瘤相关论文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授权3项。

鼻咽癌抗淋巴管及抗血管生成国际联合实验室

  本平台依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围绕在鼻咽癌靶向治疗、早期诊断、生长转移机制、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成立国际合作实验室。实验室引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终身教授曹义海共同成立鼻咽癌抗淋巴管及抗血管生成国际联合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拥有1000余万元的先进设备。本实验室围绕血管生成机制及其疗法机理,对鼻咽癌及其他类型的癌症进行深入研究。本实验室主要研究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和药物反应的机制。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机制,我们针对血管、淋巴管生成的通路,开发更有效的治疗鼻咽癌的药物。本实验室以转化医学为主旨,将临床前研究与临床意义相结合。目前,鼻咽癌抗淋巴管及抗血管生成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在Cell metabolism、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8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3项,博士后特别资助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并作为主要实施者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深圳市纳米酶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纳米酶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批准建设。实验室联合深圳市“三名工程”阎锡蕴院士团队,旨在建立以纳米酶技术为中心的产学研联盟,研发纳米酶临床转化新产品,解决现代生物及医学难题,包括癌症诊疗、传染病防治、环境治理等方向,以提高深圳在纳米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视为己任。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共56 台(套),设备原值1066.24 万元,可供使用的设备包括:核酸飞行时间质谱和illumina的二代测序仪、流式细胞分选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工作站、超速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冰冻切片机、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化学发光和荧光扫描仪、化学发光和荧光检测仪等大型设备,以及各种PCR仪、显微镜、离心机、电泳装置、冰箱、细胞培养和细菌培养等常用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设备。自成立以来发表50 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项,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3项,博士后特别资助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10项。

三名工程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阎锡蕴院士团队”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纳米酶转化应用团队,充分利用二院的临床优势,促进纳米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具体合作方向包括:(1)鼻咽癌诊疗的肿瘤诊断探针和纳米载药系统研究;(2)乳腺癌纳米酶诊断试剂盒;(3)膀胱癌的纳米可视化研究等三方面。鼻咽癌诊疗方向聂国辉教授组首次运用纳米酶的酶学催化特性,实现了鼻咽癌移植瘤的光声成像,为鼻咽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技术。乳腺癌方向谢妮教授组研发的乳头溢液CEA 纳米酶层析法检测试剂盒,拟用磁纳米颗粒作为纳米酶探针代替胶体金颗粒,通过对乳头溢液中CEA的筛查,实现乳腺癌的早期检测,这种新颖的检测方式能够为早期乳腺癌提供灵敏快速且无创的诊断方式。项目组自成立以来成功获批了深圳市纳米酶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获批国家专利6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三十多项,培养了3名“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1名“深圳市后备级人才”。

眩晕诊治与前庭功能重塑

  本平台受深圳市发改委委托承建,依托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成立,以科室临床医生、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联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专业团队为核心成员,围绕前庭功能评估和功能重塑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对眩晕相关疾病的诊断、规范化治疗、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前庭功能的生物学重建等多个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平台组成包括临床眩晕诊疗康复中心和基础实验室两部分,拥有1000余万元的先进设备,包括解剖显微镜、多频稳态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耳声发射仪、声导抗仪、AURICLE纯音测听仪和助听器验配仪,并于2017年引入深圳市第一台一体化眩晕诊断与治疗仪,使“耳石症”的治疗实现了由手法复位向更加精准的智能化复位的更替,此外还能对晕动症患者进行习服治疗,对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使我院眩晕的诊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本平台在于转化医学研究院拥有200平米基础实验室和颞骨解剖室,配备有动物听觉刺激及检测工作站和隔音箱,解剖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正倒置一体化荧光显微镜,华大基因二代测序系统,全自动化学放光测定仪,激光治疗模拟系统等专业设备,为平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支持,临床与实验室完美结合促进转化医学蓬勃发展,目前平台在基因编辑技术拮抗前庭毛细胞损伤、促进前庭毛细胞功能性再生、前庭功能障碍智能诊断系统研发改进、前庭手术入路选择等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分别在Nature Methods、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PNA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3项,博士后特别资助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并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台在聂国辉教授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的科研团队,拥有专职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共36人,其中13名博士及在站博士后,培养研究生20余名。

深圳市重大疾病体外诊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深圳市重大疾病体外诊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通过建立重大疾病(肿瘤、遗传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标本库和信息库,以快速高通量测序技术、多重荧光PCR技术和低密度芯片技术为核心,开展肺癌、大肠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等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开展HBV分型和耐药性基因突变、HCV基因分型、HPV基因分型等感染性疾病的基因和耐药性检测;及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测、男性不育相关的Y染色微缺失等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检测。为病人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直接服务于临床,帮助提升深圳市医学分子诊断水平。开展重大疾病的临床分子诊断试剂开发及相关设备的研制,形成分子诊断领域的核心技术,解决分子诊断试剂的关键问题,通过技术培训等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加快重大疾病的分子诊断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过2-3年的建设,逐步把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深圳市重大疾病的临床应用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