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毒蕈生死恋】揭开“毒蘑菇”与肾脏之间的那段“毒”恋

发布时间:2024-07-18 10:37:34 来源:本网 分享到:

  夏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繁密的树叶,雨水的滋润让土壤变得湿润而松软,蘑菇们悄悄地探出头,有的如白色小伞,轻盈地摇曳;有的如棕色小屋,静静地依偎;还有的如黄色小星星,闪烁着微光,在绿色苔藓的庇护下熠熠生辉。它们既不张扬也不喧哗,却悄悄藏着致命的秘密——那就是我们的主角,毒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毒蕈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尤其是它们和我们的肾脏之间那段“毒”恋。 

  “蕈菌在自然界中还生长着一类肉眼可见的大型真菌子实体,能产生肉眼可见、供人采摘的子实体,通常包括人们所称的蘑菇、木耳等。”

  毒蕈中毒,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难题

  毒蕈中毒(Poisonous Mushroom Poisoning,简称PMP)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这不是吓唬你,而是真的有数据支持的!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轻微的急性胃肠道症状到严重的多脏器衰竭不等。最让人头疼的是,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剂。

  一个真实的故事

  55岁的王大爷,过去的高血压、糖尿病和房颤都没能把他怎么样,王大爷也觉得自己天选之子--“抗造”。

  在这风和日丽的一个周末,王大爷在野外发现了一些野生蘑菇,心想:“哇,这不就是天然的有机食品吗?”他在野外采了一些蘑菇回家,美滋滋地炒了一盘。

  王大爷在享用后不久,上腹部开始不适,伴随恶心,但他并没有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几天后,情况急转直下,出现了严重的呕吐、乏力和尿色异常。

  当王大爷终于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血压低得吓人。医生赶紧给他补液、护肝、降酶等治疗,但肾功能还是一路下滑,不得不进行了血液透析。他还接受了肾活检,发现他的肾脏出现了亚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病,间质可见纤维化及小灶状疏松水肿。这可能与毒蕈中毒后较晚就医有关。所幸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大爷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这场与毒蕈的较量,还是给他的肾功能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图(a)肾小管近弥漫性轻中度萎缩;图(b)肾小管上皮细胞多处小灶状坏死、脱落,部分可见明显空泡变性,无明显上皮细胞再生表现,TBM未见断裂。间质多灶大片状轻度纤维化及多处小灶状疏松水肿,伴多处小灶状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单个核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小血管无坏死,管壁轻度增厚,可见玻璃样变性;可见多量蛋白管型及少量上皮细胞管型。

  毒蕈的种类和毒性

  毒素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肝脏、肾脏、心脏甚至神经系统。病情的轻重与食入的毒蕈种类和数量有关。有的毒蕈如丝膜菌属,其毒性极强,中毒后迅速发展,潜伏期短,症状突出。而有的毒蕈,如含有Orellanine的种类,潜伏期可能长达几天到几周,使得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复杂。毒蕈中毒(PMP)的故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它们是: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和恢复期。每一阶段都像是一幕紧张激烈的戏剧。

  •潜伏期:就像是戏剧的序幕,一切看似平静,但毒素已在体内悄悄发作。

  •胃肠炎期:剧情开始发展,主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就像是戏剧中的冲突逐渐显现。

  •假愈期:误导观众以为一切将会好转,但实际上,更大的危机正在潜伏。

  •内脏损害期:高潮来临,多脏器开始受损,情况急转直下。

  •恢复期:幸存者开始慢慢恢复,但并不是所有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毒蕈中毒的治疗措施

  目前,尽管PMP没有特效解毒剂,但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主要依靠对症支持和尽可能的解毒措施。例如:

  •减少毒素吸收:洗胃,导泄或者使用活性炭吸附剂等。

  •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使用抗呕吐药物等。水飞蓟宾素治疗鹅膏毒素中毒, 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保肝作用。

  •肾脏保护:对于那些导致肾损伤的毒蕈,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其他肾脏替代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

  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自然界中的美丽往往隐藏着潜在的危险。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避免因好奇而误食未知的野生蘑菇。以下是一些预防毒蕈中毒的建议:

  1. 慎选野生蘑菇:在野外采摘蘑菇时,如果你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采摘者,请一定要避免。许多毒蕈和可食用蘑菇外观极为相似,非专业人士很难分辨。

  2. 利用专业资源:在采摘前,可以参考相关的野生蘑菇指南或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识别不同种类的蘑菇。当然,最安全的方式还是只采集你完全确定无误的种类。

  3. 及时就医:如果不慎食用了未知蘑菇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尽快就医。记得带上剩余的蘑菇样本,这将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毒蕈中毒的严重性。这个案例也反映了及时识别和治疗的重要性。尽管治疗措施有一定的进展,但避免毒蕈中毒的最好的策略是:看而不食。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简介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2020年获批‘深圳市肾脏病学重点专科’,2021年再次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是深圳市唯一一家连续四年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肾脏病学科全国前100的肾内科。2016年与侯凡凡院士团队合作开展“三名工程”项目。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著150余篇,获得各级科研立项22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自然基金4项、深圳市科创委项4项)。科室现有医护人员共77人,医生28人,其中博士后5人、博士13人、深圳后备级人才2人、深圳市菁英人才4人、有海外半年以上留学经历的专家5人。

  拥有血液透析机63台,自动腹膜透析机5台,以及全球较先进的血液净化水处理系统、透析液中央浓缩供液系统、血液净化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设备。开展业务有肾穿刺活检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腹膜透析等。能应用各种新型的诊疗方案对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IgA肾病、各种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IgA血管炎(紫癜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及各种肾小管间质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肾内科学科带头人--万启军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后、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依托科室负责人、深圳福田区政协委员。国际转化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肾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分会常委等。

  

  供稿:肾内科 关米洁 李彤

  审核:健康宣教科

发布:医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