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对我们的耳朵造成损害,这类药物被称为耳毒性药物。耳毒性药物的使用与听力健康密切相关,了解它们对保护我们的听力至关重要。
耳毒性药物的种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是较为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它们主要损害内耳的听神经和前庭神经,导致听力下降、耳鸣,严重时可致永久性耳聋。
袢利尿剂:例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在大剂量使用或快速静脉注射时,可能引起听力损害,多为可逆性,但也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抗肿瘤药物:顺铂、卡铂等,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可能通过影响内耳毛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引发耳毒性反应,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耳鸣等。
水杨酸盐类药物:常见的阿司匹林,在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通常在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耳毒性药物的作用机制
耳毒性药物主要作用于内耳的毛细胞。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药物进入内耳后,可能破坏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干扰其正常的代谢过程,导致毛细胞受损甚至死亡。此外,药物还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使内耳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进一步加重听力损害。
耳毒性药物的影响因素
用药剂量和疗程:药物剂量越大、使用时间越长,发生耳毒性的风险越高。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长期大剂量使用,显著增加了听力损失的可能性。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儿童、老年人、有家族听力病史或肾功能不全的人,更容易受到耳毒性药物的影响。
联合用药:同时使用多种耳毒性药物或与其他可能影响听力的药物联合使用,会增加耳毒性的发生风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袢利尿剂合用,耳毒性作用会明显增强。
预防耳毒性药物损害的措施
合理用药:医生应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在必须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监测听力:在使用耳毒性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听力变化。一旦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告知患者: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耳毒性药物的潜在风险,让患者了解药物可能对听力造成的损害,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耳毒性药物是导致听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充分认识耳毒性药物的危害,合理使用药物,定期检测听力,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对听力的损害,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耳毒性药物的研究也在深入,未来有望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降低耳毒性药物的危害。
科室简介: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深圳市医学品牌学科,深圳市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进入全国“百强”,学科排名16名。现有1个门诊部和1个住院部;设有听功能检测中心、内窥镜诊疗中心、呼吸睡眠监测中心、嗓音训练中心、眩晕诊疗与康复中心、耳鸣诊疗与康复中心和耳鼻咽喉实验室。是深圳市医学会与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拥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镜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深圳市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耳鼻咽喉疾病质控中心。引进三名工程,共建复旦大学眼耳鼻喉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组建了深圳市第一个眩晕诊治与前庭功能重塑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深圳市最先拥有眩晕诊断治疗仪和耳鸣声治疗仪的科室,并在深圳率先成功开展同期双耳人工耳蜗植入,拥有全国第一个眩晕诊疗线上系统~眩晕小站APP。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笋岗西路3002号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大楼12楼,门诊5楼
供稿: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 李卓豪
审核:健康宣教科
发布:医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