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喊你科学减重!体重管理年“动真格”
近日,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目标直指“科学减重,健康生活”!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青少年肥胖率15年增长12倍,预测到2030年每年因肥胖导致的医疗支出超4000亿元。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明确要求通过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多维度干预,力争3年内降低肥胖相关慢性病发生率。
什么是超重?
大家都对肥胖警惕性很高,但是对于超重的概念往往掉以轻心、不以为然。那么什么是超重呢?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指南,超重是健康风险的预警信号,主要用BMI(身体质量指数)判断,正常范围:18.5 ≤ BMI < 24。而超重标准为:24 ≤ BMI < 28。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身高1.75m的成年男性,体重75kg,BMI=24.5,应该说这是绝大部分中国男性之前公认的“标准”身材,甚至根据WHO标准(BMI < 25)也属于正常体重,但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修订指南,也已属于超重人群,是不是有点“小震撼”?
腰围暴露内脏脂肪。相比BMI超标,腰围超标更易引发代谢疾病。根据指南,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也就是所谓的“梨型身材”,即使BMI正常,仍可能因内脏脂肪过多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条件者还可以使用市售的体脂秤自测,如男性体脂率>21%,女性体脂率>29%,则已属于超重范畴,需警惕健康隐患。
超重的“隐形代价”。超重不仅是体重问题,更是慢性疾患的“加速器”!研究显示:超重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50%,糖耐量异常及罹患糖尿病风险较体重正常人群升高2-4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升高30%,13种癌症风险显著升高(如乳腺癌、肝癌等),腰椎及下肢骨关节慢性炎症发病率升高1~2倍。
如果超重了,该如何应对?
了解完超重的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相对于传统的“管住嘴迈开腿”,我们更提倡的是养成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1.保证优质的睡眠。
每日至少保证6小时的睡眠时长,少熬夜,睡眠勿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及茶咖啡等提神饮品。
2.健康适量的饮食。
不喝酒,少喝含糖饮料,茶、咖啡控制总量。多吃优质蛋白(鱼、鲜肉、蛋、牛奶)和绿叶蔬菜,适量进食优质脂肪,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精制碳水减少,粗粮增加)。根据年龄可以遵医嘱补充外源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科学的运动。
运动分为耐力训练和抗阻训练。
耐力训练(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主要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骨骼肌肌耐力为主,遵循“小步幅、低心率、高步频”的原则,尤其是注意控制心率,有氧运动的安全心率计算公式为:(220-年龄)×60%-70%。每周建议不少于150分钟,即:半小时×5天。
抗阻训练(健身、HIIT等)则建议循序渐进,开始时以自重训练和轻重量器械为主,遵循“小重量、高频次、多组数”的原则,每周建议3-4次,每次20-30分钟。
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我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怎么办?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的锻炼,可以收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比如:上下班少坐一站地铁改步行,或者爬8层楼梯,等于少吃2两米饭;久坐久站后通过拉伸或深蹲,可以有效缓解疲劳;充分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装备(矿泉水、台阶、小区的健身器材),随意都可以来个十分钟微微出汗的小运动。
超重人群的科学运动减重是个持之以恒的漫长过程,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运动习惯的养成,切不可操之过急。在开始进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运动关节损伤的防护,如遇到问题,也需要及时到相关专科就诊。
供稿:特诊科 膝关节病专科&运动减重特诊 黄晓阳副主任医师
审核:健康宣教科
发布:医院办公室